第311章 战术胜利(2 / 2)

加入书签

问题是,中国海军有能力出兵大西洋吗?

西南太平洋上,陆军正在为登陆澳洲大陆做准备,中国海军的绝大部分战舰都集中在这个战场上。按照海军制订的作战计划,在陆军夺取主要港口之前,第五舰队都得保持现在的规模。中太平洋上,顾祝同指挥的第三舰队虽然在南鸟岛海战中取胜,但是没有能力进军夏威夷群岛,而且第三舰队的规模也不是很大,主力仅为四艘小型航母。印度洋上,李向龙坐镇指挥的第二舰队还在寻找干掉斯科特舰队的机会,而且也只有两艘舰队航母,接下来还要支援陆军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本土,显然也无法抽调兵力去大西洋。可以说,当时中国海军别说出兵大西洋,即便是为出兵大西洋做准备都办不到。别的不说,至少中国海军暂时还没有能力夺取南非,也没有能力控制红海。

在给雷德尔的回电中,冯承乾就明确提到,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,不要指望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。

雷德尔是个聪明人,当然明白冯承乾的意思。

中国海军的第一战场是太平洋,因此在打赢了太平洋战争之前,中国海军绝对不会分兵他处,即便在印度洋上投入兵力,也是在为太平洋方向上的战斗服务,或者说是为中国的总体战略服务。

关键就是,在大西洋上,中国没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基础。

说得直接一点,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,主要就是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,所能获得的好处极为有限。

事实上,雷德尔也早就料到了这一点。

在给冯承乾发了电报之后,雷德尔还给另外一个盟友,即意大利海军司令发了一封内容相似的电报。

相对而言,向意大利求援更加现实。

虽然意大利海军的规模并不大,但是有六艘战列舰,而且其中四艘是在大战爆发前后建成的快速战列舰。更重要的是,德意联军已经控制住了地中海的两个出口,土耳其则牢牢掌握着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,因此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已经没有敌人了,也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家门口。

如果意大利海军肯出兵北大西洋,那么英德间的海军实力对比就会发生逆转。

要知道,在一九四三年,帝国海军至少能够获得两艘“腓特烈三世”级战列舰,加上意大利海军的四艘“维托里奥-维内托”级战列舰,以及两艘在一九四零年前完成了改造,最高航速达到二十七节的“安德列亚-多里亚”级战列舰,就能凑出八艘快速战列舰,此外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。

美英这边,英国皇家海军在保有三艘“乔治五世”级的基础上,最多还能获得“前卫”号战列舰,而美国海军要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有望获得两艘“依阿华”级战列舰,其战列舰总量为八艘。

看上去,美英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,其战列舰总量高达十二艘。

问题是,美国海军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放在大西洋上。只要中国陆军在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登上澳洲大陆,中国海军就肯定会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攻打夏威夷群岛,因此美国海军肯定会在太平洋上保留几艘主力舰。

如此一来,美英能用在大西洋上的主力舰,恐怕总共还不到八艘。

也就是说,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,只要得到意大利海军的支持,帝国海军就有望在海战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。

一切顺利的话,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一九四三年底、或者一九四四年初攻打英国本土。

关键就是,意大利海军肯不肯把其视若珍宝的舰队派往北大西洋,以及意大利舰队能否顺利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港口。

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,当时意大利海军司令并没有拒绝雷德尔的请求,只是表示需要获得政府的同意。

接下来,就与雷德尔没有多大关系了。

可以说,意大利人很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利益。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通过外交途径,正是提出让意大利海军出兵北大西洋之后,意大利当局就明确提出,在攻占英国之后,意大利得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享有同样的地位,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得承认意大利在北非,包括摩洛哥与埃及的地位。

显然,意大利的开价太高了。

德意双方谈判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,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,意大利当局才意识到过高的要价,不但不可能获得更高的利益,反而会导致意德关系倒退,从而损害其关键利益。

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了。

从战略角度来看,设得兰海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,特别是在海战之后,美国并没有为红俄提供实质性的援助,使得这场海战的意义大打折扣,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场海战之后,英国首相并没有兑现承诺,也使得这场海战的价值大不如前。

显然,坎宁安取得的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