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6章 刘曹对决-中(2 / 2)

加入书签

最后,还是尸体把浅壕沟几乎填满,后排的曹兵可以踩在人肉和布衣上冲过去,才算是解决了被整排滑倒的问题。

但是,士气和人命,已经被消耗到了何种程度?

曹操亲自在后军督战,看着夏侯惇和曹洪他们的进展,也是脸色铁青凝重。

曹操是见过大场面,眼光毒辣,擅长评估战场形势。以他的眼光,不难看出,厮杀才持续了一刻钟,己方的伤亡就绝对已经过万了!

要是血战持续半个时辰、一个时辰,更久呢?难道每刻钟都往里填一两万条之多的士卒?哪怕打到后面不会持续保持这样的烈度,那也是难以想象的。

这时候,曹军虽然人多,但阵势纵深太厚、前后容易脱节的问题,也暴露了出来。

毕竟是几十万人汇聚的大平原战场,哪怕战线超长,每一排也就站下两三千个士兵。五六十万人的大军,平均纵深能有两百排呢。

为了防止调度中出现拥堵、自相践踏、或者是前排士气崩溃导致后军也被裹挟,曹军在投入兵力的时候都是一批批黏上去的。

前排损失比较惨重、士气快顶不住的时候,会有后续预备队援军投入。

尤其是发现汉军的神臂弩依托矮墙输出、射击角度还贼刁钻的情况下,曹军就更要降低前排士兵阵列的厚度,以降低被平射收割的效率。

结合战场实际情况,曹军后一阵的预备队,至少距离前排正在血战的部队两百步远,每一阵都是如此。这样汉军没命中的神臂弩流矢,也不可能误伤到后阵预备队。

但是,随着战役持续时间超过了半个时辰,前排死伤越来越惨烈,至少好几排方阵堵了上去,数万人的伤亡,却只换来了逼退汉军第一道防线。

而汉军的伤亡,明显是小得多的,绝对在五分之一以下,更悲观点可能只有十分之一。

面对第二道矮墙和壕沟,难道还要用尸体去铺满结冰打滑的壕底不成?就算曹操想,士气也扛不住啊!

而且,退一万步考虑,就算所有矮墙壕沟阵地都拿下,那又如何?汉军的有生力量损失完全在刘备可接受范围内,曹操夺取了阵地还是要再打一场纯粹的野战。

到时候已经失血过多的曹军,还是几乎不可能打赢。

曹军已经开始出现某些地方预备队投入断档,后续援军逡巡不敢上,将领疯狂督战催逼,甚至临阵斩杀了一些怯战不冲的带头分子,依然难以为继。

随着后续援军的畏葸不前,前方已经有好几个曹军阵列被成排杀光,最后的士卒眼见后援没来,直接选择了往后溃逃,或者就地放下兵器跪地投降,指望汉军别杀红了眼收不住手、放下兵器依然被杀。

而那些往后溃逃的,当然是被曹军自己用弩攒射击毙,不能让他把恐惧带到后阵。

但是,即使仗打成了这样,你也依然不能说曹操这样的部署不对。

曹操也有其他方面不得已的苦衷,那就是他必须保证部队进退的灵活性,确保部队出现小范围战线崩溃时,恐惧情绪不容易传染。这对于新兵众多的军队来说,是非常关键的。

曹操能顾虑到这些方面、做出眼下这样的部署,说明他的用兵才能至少是在后世的苻坚之上——

前秦苻坚讨伐东晋时,在淝水之战中,有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前后军各阵之间缓冲留得不够。

否则,晋军让苻坚的先锋后撤让出一块战场、供晋军渡河决战,哪至秦军稍稍一退、就几十万人跟着一起退?这不扯淡么!

前军中军后军之间留足缓冲的话,遇到这种情况,完全可以只让前军先稍退,或者各军错开后退时间,有序让出战场,哪里会给朱序在秦军后阵大喊“秦军已败”扰乱军心的机会。

当然,苻坚那么干,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轻敌,他压根儿没觉得在淝水附近会遇到决定性反击,在那个节骨眼之前,他只追求进军效率,人太多也来不及仓促调整。所以也未必全是水平问题,更有态度问题。

曹操今天对刘备却是非常重视,他知道己方只有一个人数优势。其余士兵精锐程度、士气、装备、地利,各方面都是被刘备碾压的。

曹操好歹是知己知彼,但却知不可以战而非战不可。

只是,任何战术部署,都有利有弊。

曹操的部署让他可以更好地防止恐惧在各阵之间传染,留足“隔离带”。却也不得不承受战局不利时、后军支援效率低下、畏葸不前的问题。

曹操敏锐地判断出,继续死磕猛攻希望渺茫了。各处预备队投入渐渐脱节,他也只能随机应变,传令夏侯惇曹洪李典乐进等人,让他们暂缓投入预备队,做好脱离接触的准备,以免全线崩盘。

而恰恰在这个时候,汉军也发动了一股汹涌猛烈的反扑。

汉军的步兵主力始终没动,就是坚守防线,黄忠和马超的骑兵则从两翼战场和阵间甬道往前突袭,试图分割包围曹军在前线残余的脱节部队。

汉军四万骑兵不可能一下投入,战场正面宽度没那么大,容不下那么多人,但短时间内涌出两三万人还是做得到的。

而且总人数少了之后,铁甲重骑兵的密度和比例就能提高,出阵的两万余人里,铁甲骑兵至少有八千。短暂的血腥穿插屠戮之后,曹军的攻击部队几乎全部崩溃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