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房玄龄并称为良相的是杜如晦,也有很好的出身,他的祖父杜果,在北周、隋朝之际就有名望。所以,杜如晦是个名门之后。
他年轻时就才能出众、性格豪爽,同时喜欢读书,以风流儒雅自诩,有临难不苟的气节,能当机立断。
隋朝大业年间,他去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,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,说:“您当有国家栋梁的才能,望保持美德。”当下委任他为滏阳尉。
杜如晦看到隋朝将起,当下弃官而去。
他是个有智慧的人,所以,知道天下的形势,知道隋亡唐兴,当下去投奔李世民。
秦王李世民是个重人才的人,也听闻了杜如晦的名声,当下任命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,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。
不久,李建成教唆李渊调任李世民幕府的众多僚属迁升。
李世民见了,深为忧虑。
房玄龄对李世民说:“调离的人虽多,并不足惜,只是杜如晦是辅佐君王之才,不能被调任!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,尚无关系;若要治理天下,舍弃杜如晦,就没有共建功业的人!”
李世民警悟地说:“不是先生指明,我几乎失去他!”当下奏请朝廷,将杜如晦留在幕府。
自此,杜如晦跟随李世民,常常参与军事机密。当时政多变故,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,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,无人见出他才能的限度。
李世民提升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,封为建平县男,兼文学馆学士。天策府建立后,他任郎中。
之后,他与房玄龄参与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,替李世民夺取了权力。
李世民立为皇太子后,他被授职左庶子,升为兵部尚书,晋封为蔡国公,食邑三千户,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。
不久,任检校郎中,代理吏部尚书,总领东宫禁军,晋位为尚书右仆射,仍兼任吏部职务。
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,举荐贤能之士,降级使用不贤者,都各得其职。
一个人,只要有了较高了地位了,就有人妒忌,就有人想拉他下来。杜如晦也遇到这样的情况。
监察御史陈师合看不惯杜如晦,当下呈献《拔士论》,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,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。
李世民看了之后,说:“玄龄、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身份提拔的,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,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?”当下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。
杜如晦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李世民了。
可惜的是,他没有房玄龄那么长的寿命,四十来岁就开始病了。
他因病辞职,李世民诏令给他原俸禄在家养病,派来给他治病、探望的人络绎不绝。
杜如晦病危时,李世民诏令皇太子前去问候,并亲自到他家。
杜如晦终究没能捱过去,四十六岁就去世了。
李世民对于杜如晦的死,极其悲痛,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。安葬时,加司空衔,谥号“成”,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,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