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江山是本宫的了 第94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再说,就算要反对,总得有理有据,不能张嘴一句“我不赞同”就完了。

这学科划分的事,也不会今天就定下来,之后还会慢慢磋商,有什么想法,到时候再提出便是。

除了教师资质,教材编写,学科划分之外,今天的第四项内容,就是基础教育。

按照上面所说,要用十年时间将新的学科、新的教材普及下去,那相应的,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必须要能接上。如果开蒙的时候学的还是原来那些东西,进入书院之后,必然会有脱节和不适应,不如从蒙学就开始改革。

而相对于“不太着急”的书院教育,基础教育的改革现在就可以开始着手了。

毕竟书院招收的学生,年龄不会太小,也不能太大,大概是十到十三岁左右,如此,在书院经过五到十年的教育之后,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。之后或是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,或是游学天下继续提升自己,又或是埋首钻研某一门学科成为这方面的专家,都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和判断。

所以十年后,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学生,现在都已经出生了,两三年内,就可以开蒙。

因而,在编写教材的时候,很有必要将蒙学教材也纳入其中。

这一天的会议,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总的章程。至于更具体的内容,那就需要所有人坐在一起一点点的打磨了。陆裳因此还将工作的地点转到了藏书院那边。因为这里有天底下最全面的藏书,方便随时查证。

不过这些山长们身上都还有许多俗务缠身,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,所以陆裳的计划,是先列出一个整体的框架和目录,之后再慢慢地往里面填充内容。

甚至于在有了框架之后,就可以直接将各个部分的内容交给某个人去负责,等下次聚在一起的时候,再进行审核。

而且在填充内容这方面,也不必局限于山长们,如果能请到在某个方面有所长的名士大师,自然更好。就连朝中很多官员,其实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到这项大计之中来。

陆裴每次进出藏书馆,都有一种十分奇特的感受。

这里的藏书,很多都是世家捐出来的,所以对他来说大部分都很熟悉。可是它们被陈列在藏书馆里,好像又会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
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它们是无声的见证者。将来总有一天,现在的变化也会变成一本陈旧的书,被放入其中。

但是现在,陆裴想到这一点,已经不会再感到惶恐,以及因为惶恐而产生的抗拒。

因为他已经身处其中了。

……

在藏书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,山长们便意外地发现,他们并不是这里唯一的访客,偶尔会看到另外的一些人过来翻找书本。

这些人,是编修馆最新项目的参与者。

最近这几年来,随着粮食产量增加,经济和工业的发展,各行各业也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。所以最近,张芸正在联合工部,打算编撰一整套百工技艺相关的专业书籍。

在封建皇朝时期,很多好东西都是不对外公开的。比如工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部门,其实就藏着无数秘而不宣的工艺。这些东西,都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发展出来的,外人却很少知晓。

其实在工部,这些技艺大部分也不怎么受重视,不过是放在库房里接灰罢了。

因为皇室最重视的往往是各种奇观,对于这些细枝末节,上位者不会感兴趣。而背靠朝廷,工部想要创造一项奇观,往往不计成本、不惜物力,于是最需要的也并非是这些工艺,而是人。

只要有足够多的人,就完全可以代替一件方便快捷的工具,或者一种省时省力的工艺。

而朝廷是永远不会缺人的。

所以有时候,连工部自己都会忘记,他们手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。

这回张芸主动提出要与工部合作,连工部的官员们都很吃惊。但是想想这件事自己又不吃亏,而且眼看着好几年了,自从贺星回还朝之后,各部都得了好处,只有他们工部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,他们也是想做出一点事业来给皇后看看的。

所以他们答应得非常干脆,爽快到张芸一开始都不敢相信。

而这个提议送到紫宸殿,贺星回也非常重视。

这些书,编好之后是会对外发行的。虽然肯定卖不出去多少本,但贺星回认为,它们对于推动这个时代的工艺发展,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而种种工艺发展,又可以反哺到现在刚刚开始起步的工业上,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。

贺星回也不得不承认,当放眼整个天下的时候,有些细节其实她也不会太清楚。比如推进工艺发展这件事,她就一直没想到让工部参与进来,而是指望工厂那边自己改进各种生产流程和工艺。

如今被这个计划一提醒,她便大笔一挥,将管理天下工厂、改良工艺流程的任务分配给了工部。

总算得到了她一个眼神的工部,立刻打起精神,派出大匠前往各地的工厂参观考察,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果来。

而想要推动工业发展,除了工艺流程之外,另外一点也很重要。

那就是农业的发展。

只有粮食产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,才能解放出更多的生产力。除此之外,工业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,也需要农业来提供。

玩过放置类家园小游戏的人都知道,只有种植足够多的作物,原材料充足,工厂才能开工,生产出更多的商品,否则工厂建起来也只是一个壳子,只能白放在那里。

尽管庆州的粮种已经提升了不少农作物产量,但是这方面的工作,户部也仍然没有放松。

除了从草原采购牛马等牲畜,交给百姓饲养之外,户部也一直在培育和改良土猪的品种。本土的猪个头都不大,但是在户部的努力下,也培育出了一种勉强让人满意的猪,养上一年,能长到两百多斤。

虽然周期长,但是一方面可以用它们处理掉一些厨余物品,另一方面也能生产出可用的粪肥,再加上可以炼油,可以吃肉,算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家畜了。

所以当这只猪被清洗干净,送入皇宫时,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贺星回也被吓了一跳,“朱卿写一份奏折详述便是,怎么把猪也送来了?”

“这是户部诸位同僚献与陛下的。”朱明道,“都是大伙儿亲手喂养,还望陛下莫要嫌弃。”

两辈子加起来,贺星回还是头一次收到这种让她不知该如何评价的礼物,思来想去,只好叫御膳房的人把猪宰了,给满朝上下的官员都加了一个菜。正值年末,就当是她请大家吃杀猪菜吧。

兴致上来,贺星回还自己动手拟了菜单,写了一份一猪三十吃的单子,让人送到御膳房去。

等做菜的间隙,贺星回也见到了负责培育良种猪的户部官员范一通。

这个人她还有印象,当初是韩青的幕僚,后来在要国库欠债的时候,被严文渊要去了户部,如今已经升到员外郎。在贺星回的记忆里,对他的印象是言辞锋利、纵横捭阖,没想到竟然也有沉下心去养猪的一天。

正好户部还缺一个侍郎,贺星回便把人提了上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