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江山是本宫的了 第114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直到现在贺星回也还是觉得很惊奇。现在的皇帝不会因为被管束着就生气,是因为已经习惯了,但是那个时候,两人还不熟悉,他就已经很听话了。

不过越是这样,贺星回也就越是不好意思直接丢开手。

所以贺星回觉得,皇帝是有点天赋在身上的。毕竟这三十多年来,她也不是没有过想要退缩的时候,可是每一次、每一次他都能正正好打断贺星回的撤退读条,让她选择留下来。

这么想着,贺星回便直接,“阿福那时为何不生气?”

“为何要生气?”皇帝不理解,“我知道阿姊是为我好。况且阿姊管的都是我不擅长的事,若是没有你,哪有今日?”

所以直到现在,他的想法还是一样的。既然贺星回更擅长这些,那就听她的。

其实贺星回觉得,他有这样的胸襟和能放权的气魄,再加上知人善任,或许就算没有自己,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。不过,那又会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
吃过早膳,夫妻俩就各自回去更衣了。今日要穿的是最高一等的帝王礼服,又厚又沉,光是穿上就要费些功夫。

等换好衣服,负责引导的礼官也到了。

流程是早就已经推演排练过数次的,所以贺星回什么都不用操心,只需跟随礼官的引导行动即可。

吉时一至,贺星回便由礼官和负责护卫的禁卫军簇拥着,从凤仪宫出发,前往天元宫。抵达这里,皇帝的肩舆也正好从宫里出来,同样由礼官引导,前往举行大典的金銮殿。

贺星回的仪仗便跟在他后面。

到了金銮殿,皇帝升座,贺星回则是在丹墀前设立的拜位处停下,由礼官指引跪拜,而后由中书令严文渊和两位中书侍郎分别宣读传位诏书与群臣贺表。

宣表之后,就是授宝了。

皇帝从御座上走下来,接过中书左仆射递上的帝王玉玺,亲手捧着交到贺星回手中。贺星回再转交给中书右仆射,暂时陈放于几案之上。

而后再行九叩大礼,禅位大典就礼成了。

皇帝回到御座上,贺星回则跟着礼官“跪——叩——兴——”的唱赞声,率领身后的大臣们一次次叩拜。

抬起头来的时候,额前的十二旒白玉珠微微颤动,贺星回隔着它们,遥望丹陛之上的帝王。

不知为何,这时她突然想到,其实她只正儿八经地拜过他两次。

一次是刚刚回京,他的登基大典,接着她的封后大典。一次是现在,他的禅位大典,接着她的登基大典。

……

登基大典的内容基本上跟禅位大典一样,只不过宣读的诏书与贺表不同,坐在御座上接受众人叩拜的人也不同。

典礼结束之后,中书令严文渊奉登基诏书,经过一路庄严肃穆的仪仗卤簿和好几道仪门,出午门,将诏书交付礼部尚书陈昌。陈昌于午门之外再次宣读诏书。

这也是整个典礼之中,唯一一处百姓可以看得见的流程。

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,很多人一大早甚至天不亮就等在这里了,一边跟身边的人闲聊,一边听着宫中传出的韶乐畅想此刻的进展。

所以陈昌一出现,就迎来了百姓们巨大的热情,几乎是他念一句,众人就要山呼万岁一次。

这是民心所向,陈尚书自然不会介意。

宣读完毕,诏书将由礼部誊黄,抄写出复本,颁送各地,传谕天下。

众人都以为,到这里整个典礼就结束了。虽然他们看不到整个过程,更是从头到尾都没看到贺星回的身影,但能够看到最后一环,也都已经心满意足了。

然而就在这时,礼官又捧出了一份新的诏书。

围观人群中,有那有见识的,立刻就激动了起来,“这是登极恩诏,不知陛下有何新政?”

虽然朝廷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诏书颁发,但是毫无疑问,所有诏书之中最重要的,一种是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一份诏书,称之为登极恩诏,一种是皇帝临死之前的最后一道诏书,称之为大行遗诏。

大行遗诏之中通常会写下继承人的名字,关乎皇权正统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登极恩诏,则往往会给朝廷带来许多新的气象,让所有人初步了解新帝的行事风格。

当然了,这一点在贺星回的身上并不存在。

毕竟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后,朝政都是由她来掌控,朝臣们根本不需要适应。

不过即使如此,这份诏书也还是很值得期待的,或者说,更加值得期待了。毕竟它想要有新意,没有那么容易。

诏书的用词自然都很典雅,一般百姓听不懂。人群之中有听得懂的,就一边听一边给周围的人解释,让大家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。

第一条就是保留皇帝的称号,又为贺星回和皇帝都分别加了尊号。

这是可以预见的,毕竟他们是夫妻,皇帝的身份,肯定不会因为禅位而受到影响——反正他本身也从来不过问朝政,只保留一个身份,一切还是跟以前一样。

之所以加了两个尊号,是为了方便群臣和百姓称呼的时候区分。

皇帝的尊号是“承天皇帝”,贺星回自己的尊号是“成宪皇帝”。前者是贺星回定的,后者是朝臣们商议的结果。贺星回本人非常满意,一次就通过了。

从今日起,就是承天帝和成宪帝双帝并立的时代了。

不过这一点,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在意。毕竟大家连双帝节都过了一个,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