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红颜阁>穿越重生>汉逆之吕布新传> 第章三老政治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章三老政治(1 / 2)

一眨眼儿,五天就过去了,河南尹官署门前的布告栏中终于贴出了露布,宣布朝廷将施行赋税新政,并且将摊丁入亩、火耗归公、官绅一体纳粮三件事儿做了极其浅显的介绍。不知道是出于哪一位名家的手笔,全是六到八字一句的韵文,文字浅显,几近于白话,可是读来却琅琅上口,丝毫没有障碍。只要是识得数百字的百姓,读上三两遍便能够粗知大意了。

不到一日,大汉的京师洛阳城内,满大街的童子童女们便都用极其清澈稚嫩的声音背起歌谣来了。“军民人等听真切,待我细说赋税从头??????原来田租交谷,人丁男女各用铜钱,徭役兵役出男子??????如今三番全折钱,每年八月完钱粮??????”

对于小民百姓们来说,大司马的赋税新政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儿。原来完税,交谷的交谷,交钱的交钱,出人的出人,每年不闹腾上个十天半月,休想能完钱粮。如今就好了,少则一日,多则两日必定能够交完。再加上簇新的并州五铢钱和银币,这兑换银钱的水费就少了十之七八。再加上火耗又定了两成五儿,即便是略有加派,也比往日轻了几乎七八成儿。

一时之间,整个洛阳城便热闹起来了,小民百姓们自发地办起了社火,禀了官府,各自拿出酒食,聚在一起红火热闹起来了。那些三老、里正、亭长们也都翘着胡须,口里抿着小酒儿,陶陶然地与民同乐。百姓减了负担,完钱粮是便容易得多了,他们的差使也好办了。

本朝的家法,是奉行黄老政治,这黄老政治的基础便是民间自治。

秦汉之际的民间组织,便是三老政治,所谓的三老,便是掌教化的乡官。战国时魏有三老,秦置乡三老,汉增置县三老,光武帝之后又置郡三老,甚至还有一段时间,置过国三老。三老受到朝廷如此重视,原因很简单,那便是三老其实负担了本朝七成儿的地方官职责。

本朝对于三老的要求很高,“举民年五十以上,有修行,能帅众为善,置以为三老,乡一人。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,与县令、丞、尉以事相教,复勿徭戍。以十月赐酒肉。” 秦朝已置“乡三老”,但高帝是设置“县三老”政治制度的第一人。高帝时期的三老,主要是从民间德高望重的耆宿中选取,好处就是不用服徭役和兵役,而且每年十月赏赐酒肉。

国初之时,民风还很淳朴,天子赏赐酒肉被民间视为一种巨大的荣誉。故尔,三老的人选大多得人,都是乡里德高望重的耆宿。所以,本朝初年的黄老政治,十之七八的功劳要落在三老身上。朝廷从上到下,拱手而治,大小事一概不问,政务都推给乡里的三老去管。

正因为国朝初年上层的黄老政治和下层的三老政治相结合,才有了文景之治的大治。

三老是乡官的总称,开始指的是三个职位,“有秩、啬夫、游徼”。按律: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;十亭一乡,乡有三老、有秩、啬夫、游徼。三老掌教化;啬夫职听讼,收赋税;游徼徼循禁贼盗。县大率方百里,其民稠则减,稀则旷,乡、亭亦如之。皆秦制也。”

“有秩,郡所署,秩百石,掌一乡人;其乡小者,县置啬夫一人。皆主知民善恶,为役先后,知民贫富,为赋多少,平其差品。三老掌教化。凡有孝子顺孙,贞女义妇,让财救患,及学士为民法式者,皆扁表其门,以兴善行。游徼掌徼循,禁司奸盗。又有乡佐,属乡,主民收赋税。”“有秩”即“有秩啬夫”,职掌听讼和征收赋税。其后大约因为任务比较繁重,又增设“乡佐”一职,协助啬夫收税。所以,三老应该为:三老、有秩啬夫、游徼。

在三老之中,啬夫、游徼和乡佐都是有给俸禄的,惟独三老“无秩”,亦即没有俸禄,何也?依照本朝的律法,有秩之人,属于官吏,无秩之人,便是民籍,三老是民,不是官吏。为何三老不是官吏?高帝设立三老政治之初,看重的便是三老民间的身份,可以畅所欲言。究其实际,本朝的民间社会是双重管理的,三老代表民间,啬夫、游徼和乡佐代表官府。只是因为国初的黄老政治,使得三老的威望和民间地位非常强大,所以才被称为三老政治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