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分卷(158)(1 / 2)

儿子走了,皇帝却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不知在想什么,有些愣怔。

王忠禄在旁边不动声色的打量了一下皇帝的神色,心中微微一动。

皇帝道:你去把李秋山叫来。

王忠禄一顿,很快去办了。

李秋山任着十二卫统领,十二卫的衙门卫所离宫门极近,他很快便依言赶来了。

李秋山刚要行礼,皇帝便道:免礼吧,朕叫你进宫,是有件事问你。

李秋山道:陛下请问,臣知无不言。

皇帝道:朕叫你调拨人手给恪王,让他看守着太子妃,这半年来,他可做过些什么?

李秋山一顿,故作迷惘,道:臣愚钝,不知陛下此言何意?

皇帝道:方才恪王进宫来了,说太子妃昨日临盆,诞下一女,如今母女平安。

李秋山一愣,道:这

皇帝道:朕让他看着太子妃,整整半年,他就真的看着太子妃,给她安排大夫请脉安胎,什么都没做?眼睁睁瞧着太子妃把孩子生下来了?

李秋山这次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道:底下的人并未与臣提过此事,想必恪王殿下也是奉命办事,并无什么不轨之行,只看如今太子妃母女安然无恙,便可知了。

皇帝却不知怎么,忽然叹了口气,低声道:竟果真如此吗

李秋山却福至心灵,猜到了皇帝的心思,可那个猜想却有些让他心惊,他装傻道:这恪王殿下纯孝仁善,待兄嫂也是尽心的。

皇帝脸上神色淡淡,道:纯孝仁善,固然是好的,但不能优柔寡断、妇人之仁。

李秋山一哽,不敢说话了。

皇帝叹了一声,道:承河兵权有变,朕本还以为这孩子长大了,知道该握在手里的,不能总等着朕给他,不想原来他骨子里却始终没变过,朕因着他这性子偏疼他,可这样的性子待朕百年后珩儿继位,倘若再出一个陈家,他如何能抗衡?

李秋山听得心跳快如擂鼓。

尽管满朝上下都心知肚明陛下心属恪王,但如此明确的听到皇帝明言要传位给幼子,恐怕自己也是这世上头一个

皇帝当着他的面说这番话,对自己的信任不言而喻,这意味着什么,李秋山心知肚明。

他恭声道:陈家的事,王爷与臣已经查办的八九不离十了,如今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,只要陛下一声令下,便可发难,陛下何必再为此忧心?

皇帝道:朕忧心的不是陈家,而是

说到此处,却沉默了。

李秋山这次明白了他的意思,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人,低声道:陛下担心的难道是贺家?

皇帝道:承河兵变,珩儿缉拿杨问秉回京,又杀了他几个属将,后头提拔的便有言家的孩子。

李秋山道:这臣倒是听闻,王爷提拔的也不止一人,还有什么什么韩国公家的世子,也是上次西山弓马大会展露头角的,听闻此人于布丹草原一役也是杀敌如麻,战功不薄,还有

皇帝摆了摆手,道:和这些人无关,言定野,是贺顾的表弟。

李秋山道:这皇上的意思是,王爷提拔言定野,是因为他是贺侯爷的表弟?这

皇帝沉默了一会,道:秋山,你说若是贺顾再有个妹妹,以后嫁了珩儿,生下一儿半女,珩儿可还能压得住贺家?

李秋山一愣,道:这恕臣愚钝,臣倒的确知晓贺侯爷有个胞妹,也未婚配,但倘若陛下担心这个,替她另赐一门婚姻,不叫贺家再与王爷搭上干系,这也就是了,何况即便真如陛下所说,王爷未必就弹压不住贺家,只见如今闻家、贵妃娘娘、与忠王殿下,不也是相安无事?陛下

皇帝摇头道:那怎能一样?

朕今日叫的是你来商议此事,而不是王老,你可知为何?

王老是贺顾的老师,即便确然忠心于朝廷,但却也难免因师生之谊偏私于贺家,这一点偏私看似无碍,可有时候却能左右大局。

朕找你,便是信你,要你替朕分忧,而不是闪烁其词得过且过两不得罪,秋山,你可明白?

李秋山赶忙跪下磕头,面露愧悔道:臣臣知罪,是臣未曾体察陛下的苦心,陛下有何吩咐,臣一定赴汤蹈火、在所不辞。

皇帝似乎是累了,靠在龙椅上长长出了一口气,半晌,忽然剧烈的咳嗽了一声,他缓了几口气,才闭着眼道:朕朕把太子妃交给珩儿,便是想看看他会怎么做,他不对太子妃和那孩子下杀手,平安照看着孟氏临盆了,足见这孩子心性纯良,以后继位也不会容不下兄弟,闹得骨肉相残,临儿便可得一条活路

说到此处,却没有继续说下去了。

李秋山深呼吸了一口气,道:臣知道陛下的忧心,但容臣斗胆多言一句这段时日,臣一直瞧着,三王爷虽然本性纯善,可亦不缺决断,陛下父母之心,为王爷处处打算布置,实在叫臣动容,但王爷如今也已成人,也已经了不少的历练,陛下是否有些忧心太过了?

皇帝沉默不言。

王忠禄不知何时早已被遣出去了,殿中只余下皇帝和李秋山二人,一片静默。

良久,皇帝才开口道:纪鸿伏诛,如今京畿五司禁军都统一位,空缺了半年多,也实在不成样子,这样吧,秋山,你继任五司禁军督统,十二卫就交给贺顾吧。

李秋山跪下叩首道:臣谨受圣命。

孟文茵带着女儿,如愿以偿的上了送她前往行宫,与太子相见的车马。

只是她却不知道,前脚她刚刚离开,后脚京中便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

秋闱刚刚放榜没多久,惠州府十多名应考的书生,连夜赶了三天的路上京,到天子脚下、皇城宫门前大敲登闻鼓,状告惠州府数名考官泄露秋闱考题,榜上有名的舞弊者甚巨,要求天子彻查此事,为天下读书人主持公道。

俗话说文脉兴、则国运兴,科场舞弊一向是朝廷极为重视的大案,且虽只是秋闱,却闹到了皇帝眼皮子底下,这可实在是很不好看

皇帝果然勃然大怒,亲自派了监司院前往惠州彻查此事,又遣了青龙卫协办,果然不到一个月的功夫,便牵扯出一起轰动朝野的考官泄题、卖官鬻爵的惊天丑闻来。

监司院一出动,便不可能只是伤筋动骨,而是要扒其血肉了。

惠州一地舞弊,拔出萝卜带出泥,一路从南方官场牵扯到汴京城,大大小小的官员被青龙卫连夜缉拿落狱,最离谱的事此事查着查着,查到最后竟然查到了某些官员半年前和那场宫变有所瓜葛,或是为东宫提供方便,或是上纳孝敬,才会为此搜刮民脂民膏,劫掠与民,贪得无厌,上行下效

如今太子已然势颓,然而官场多年如此,早已形成惯性,这些人得了太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陈家的默许,吃的肥头满面、揣得盆满钵满,一朝旧主失势,竟也不曾收敛,别处再没有东宫这把保护伞罩着他们为非作歹,便把主意打到了卖题的门路上去。

胃口一旦撑大了,就再也小不了。

这才闹出了今日的祸事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